美国贸易反规避措施威胁中企对外投资 该如何应对?

优投会员 广东项目

发布时间:2020-12-23

关键字: WTO反补贴商务部

根据WTO的统计,中国是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频繁的国家。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最主要目标。早在2017年,中国就成为遭受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案件数量超过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为了减轻或消除美国“双反”措施对商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选择在海外,尤其是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完成最后生产工序后再向美国出口。然而,近年来美国日趋凶猛的反规避措施封堵了不少中资企业的转产之路,给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前景投下浓重的阴影。

美国反规避措施概述

在美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执行由商务部(DOC)和海关及边境保护署(CBP)具体负责。与反倾销/反补贴相关的反规避措施也由这两个机构负责。广义来讲,反规避措施有四类:

CBP对货物原产地的调查:核实进口货物的原产地是CBP的基本职能。CBP有权对可疑的原产地申报进行调查。CBP主要采用“实质性转型”标准对货物的原产地进行判定。如果货物在出口国发生的工序不被认定为足以导致形成该货物的原料或零部件发生实质性转型,则CBP将认为原产地申报不实,据此CBP将有权重新核定关税、追缴税款、处以罚款甚至没收货物。

DOC对适用商品范围的调查:在一项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实施期间内,DOC有权对涉案商品的进口原料或零部件或者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进行调查,以决定这些商品、原料或零部件是否也应纳入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适用范围。DOC的调查独立于CBP的原产地调查,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同于CBP的“实质性转型”标准。即使CBP认定进口商品不来源于受反倾销/反补贴措施限制的国家,DOC也可将该商品纳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适用范围。

DOC的反规避调查(anti-circumvention):DOC有权调查来自第三国的商品是否规避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触发DOC调查的情形包括商品在进口到美国之后完成最后工序、商品在原产国进行简单的修改后再出口美国、商品在第三国加工生产、商品被进行后续开发变更后再出口美国。如果DOC认定商品存在规避的情况,则该商品将同等适用相关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包括缴纳反倾销/反补贴税保证金),并且有权要求CBP继续暂停对涉案商品的清关。

CBP的反规避调查(anti-evasion):CBP的反规避调查是《2015年执行与保护法》(EAPA)授予的新职权。根据该法,CBP将对谎报原产地、谎报商品归类、经第三国转运等情形进行调查,以确定进口商品是否规避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如果认定构成规避,CBP将暂停商品清关、延长清关期限、要求缴纳反倾销/反补贴税、处以罚款甚至移交刑事调查。

广义的反规避措施应包括以上四种,狭义的反规避措施指后两种。下文将围绕狭义的反规避措施进行讨论。

反规避调查案件数据

DOC的反规避调查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88年贸易法》,该法授权DOC阻止规避反倾销/反补贴行政令的行为。根据DOC网站的披露,DOC于1997年首次发起反规避调查,截至2020年10月一共发起了48起。其中,涉及中国商品的案件有35起,占73%。在所有已发起的调查中,有31起已作出最终裁定,认定存在规避的有26起,占84%。涉及中国商品的调查中,仅有3起获得不存在规避的裁定。

在触发DOC调查的违规事项中,“第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

浏览次数:31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