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价大排档”到“传统文化代言人”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优投会员 广东项目

发布时间:2021-01-26

关键字: 新加坡小贩文化

从“廉价大排档”到“传统文化代言人”——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新加坡舆情助理 中国东盟研究院 昨天历时一年零九个月,2020年1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最终宣布,将新加坡的“小贩文化”(Hawker Culture)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廉价大排档”到“传统文化代言人”,新加坡的小贩文化如何实现这一突破性的转变,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小贩文化?


小贩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文化遗产,能代表某一视角下新加坡社会的演变。在新加坡政府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件中,对小贩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小贩文化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准备食物的小贩及在小贩中心用餐和交流的公众。它涵盖人、场所和食物,也反映了一种有生命的文化遗产。”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也曾在接受8 World访谈时强调,小贩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小贩食物,更是小贩人物和小贩中心。笔者认为,正如中国台湾的夜市和中国香港的茶餐厅,新加坡的小贩文化代表了一种平民饮食文化,毫不造作,也不怎么讲究摆盘,与高大上相去甚远,但却更接近真实的生活,充满着烟火气息。而谈到小贩中心,新加坡人对其的态度甚至可以用“依赖”一词形容,在小贩中心,食客一般只需3到5新元就能吃到不同种类的美食,小贩中心在充当为民众提供美食的场所的同时,也是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种族之间文化的桥梁,充当着“民间感情联络站”。事实上,无论你属于什么种族、信仰哪个宗教、讲着怎样的语言,亦或是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都会与小贩食物或小贩中心息息相关。新加坡南洋学会副会长许振义说过,“新加坡小贩文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可以让不同种族的饮食出现在一起,而来自不同族群的食客虽各有饮食禁忌或民族文化差异,但能接纳对方在同一个小贩中心用餐,同时在行为上还能照顾其他族群的禁忌。”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唐振辉也表示,“小贩中心凸显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本质。各有特色的摊位互相辉映,带出多元种族和文化的色彩;各个阶层民众齐聚于此,并肩而坐,反映国人不分彼此的生活之道。” 


提及起小贩文化,笔者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小贩中心来了一群客人,可能是一群多年不见的好友,在他们曾经共同欢声笑语的地方重逢;可能是一家人,来小贩中心消磨午后时光;也有可能是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和文化的散客,像平常一样来到小贩中心进餐。小贩为他们提供价格实惠的美食,与此同时,也养活自己。小贩文化恰恰反映了新加坡在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国情下形成的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小贩文化不仅帮助维持社区的互动,更促进了包容性。是在新加坡独特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出的独特文化景观。


(二)新加坡小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国家,新加坡5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实算不上长,但是新加坡却找到了一个陪伴和见证其发展的事物,那就是小贩文化,这无疑是很难得的,但这也绝非偶然。


其实,小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早在那时,新加坡街头已经出现了第一批小贩,他们并没有固定的档口和摊位,也并不局限于售卖食物。他们通常在路边占据一片空地,然后把售卖的商品摆在路边。由于几乎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也不需要较高的职业技能,在当时,诸如此类的小贩生意在早期定居新加坡的人群中十分流行,进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小贩的行业中去。由于小贩在当时仍刚萌芽,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整治和规范小贩行业,这也逐渐导致交通秩序、卫生环境受到破坏。1856年,海峡殖民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颁布了《警察法令》和《管理法令》,这两个法令均涉及对集会游行、街头音乐以及市场的管理,但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激化了执法警察和摆摊小贩之间的矛盾。1872年10月29日,约500名小贩走上街头,抗议警察的严格执法以及严苛的法令,最终不了了之。1908年,根据《辛普森报告》,英国殖民政府先后在直落亚逸和珍珠坊(珍珠坊巴刹与熟食中心在1966年因失火被烧毁,后被改建成如今的珍珠大厦)一带设立了第一、二间小贩棚(Hawker Shelter),这也成为小贩中心的前身。在这一时期,虽然英国政府有意整顿街头小贩,整体上采取的仍是“双不政策”,即不合法、不取缔。这种近乎放任的政策,除了在后期严重影响了新加坡的城市交通、卫生外,也给新加坡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英国政府的不予理睬,私会党也越发猖獗私收保护费,他们经常划定地盘,强迫小贩缴纳保护费,否则就闹事、砸摊位,让小贩无法正常做生意。久而久之,收取小贩的保护费成为了黑社会团体的重要收入,也成为各帮派时常火拼、抢地盘的一个重要诱因,给新加坡社会的治安管理埋下了隐患。


小贩文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则大约是在19世纪50年代,那时候,新加坡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港口,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移民大批涌入新加坡。为了寻求生存,一部分移民到新加坡的劳工决定开一个小档口售卖食物,但他们多数是以流动摊位做生意。同一时期,英国政府成立了小贩咨询委员会,探讨街头小贩给新加坡带来的卫生和社会问题。到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不得不面对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小贩问题。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数以千计的人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卖食物,完全不理会交通、卫生和其他问题,结果街道垃圾成堆,造成堵塞,腐烂的食物散发出恶臭异味,四处凌乱污秽不堪,市区的许多角落都变成贫民窟。” 为了解决小贩不规范经营带来的种种问题,李光耀政府开始采取行动。1968年,政府开始对街头小贩进行登记,移动摊贩总数达18万余个。为了让小贩“固定”下来,1971年,新加坡政府开展“小贩迁移计划”。政府也专门成立小贩局,隶属于国家环境局的卫生署。与此同时,政府也下达指示,要求建屋局和市区重建局等机构建设完善的水电设施,以及通风又卫生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er),并以十分优惠的价格给小贩们分摊租位,吸引其入驻,这也是新加坡第一个由政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

浏览次数:495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