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来西亚顶级手套事件看东盟产品被抵制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4-26

关键字: 马来西亚顶级手套东盟产品

2021年3月,服装品牌H&M的一纸“抵制新疆棉花”声明,引发轩然大波。不仅此次新疆棉花事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东盟国家产品被抵制的事件也屡见不鲜。2019年,欧盟对印度尼西亚的“歧视性”棕榈油限制令;2020年,泰国椰子产品被抵制事件;马来西亚最大棕榈油公司FGV控股和Sime Darby公司被抵制事件;2021年,马来西亚顶级手套Top Glove被抵制事件等。本文试图以这些事件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在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视角下浅析东盟产品被抵制的原因,供大家思考。

2021年3月,H&M、Nike等国外企业因所谓“强迫劳动”抵制新疆棉花在中国国内引发声讨浪潮。据悉,2021年3月22日,欧盟、英国、美国及加拿大宣布就新疆维吾尔族人权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实施制裁。英国、美国及加拿大随后发表联合声明指中国当局在新疆侵犯人权证据确凿;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亦于同日发表联合声明支持欧盟、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采取的制裁措施(香港经济日报,2021)。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地驳斥了上述谎言,并力挺新疆棉。


不仅此次新疆棉花事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东盟国家产品被抵制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表示,马来西亚顶级手套(Top Glove Corp Bhd)部分产品涉嫌由罪犯、强迫或契约劳工所生产。该局援引1930年关税法第307条文,该条文规定,使用这类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不得进入美国的任何港口。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已指示美国所有入境口岸开始没收Top Glove生产的一次性手套。(The Edge Markets,2021a)。对此,该公司表示,截至2021年1月,独立顾问没有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系统性强迫劳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高级部长回应称,目前马来西亚尚未采取下一步行动,但此事是美国的国内政策问题,本国的业者需要理解及遵守。


二、东盟产品被抵制的典型事件列举


(一)马来西亚顶级手套Top Glove被抵制事件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落款3月23日的调查报告于2021年3月29日刊登于美国联邦公告,即日生效。根据美国法规,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调查只要有“合理理由”,认为涉案厂商涉及强迫劳动,便可在没有确凿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发出暂扣令。如果进口商仍然无法证明产品生产没有涉及强迫劳动,美国政府便可凭借该份报告以及国土安全部的批准令,扣押和充公顶级手套的产品(中国东盟报道,202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之际,各项医疗资源紧缺,顶级手套公司为满足全球医护和前线人员剧增的手套需求,于2020年5月推出名为“新冠英雄”(Heroes for Covid-19)的计划,鼓励手套厂员工在周假期间花4小时包装橡胶手套。照例,雇主须为周假上班的员工支付时薪1.5倍的薪水,即周假上班的顶级手套厂员工每小时应获得11.54马币的工资,但很快就有员工称仅获得8马币的时薪,并且工资单上未记录休息日上班的打卡时间,周假上班也不计入出勤率。顶级手套公司随后解释称,这纯粹是一项自愿计划,旨在协助包装手套捐助前线人员以及其他慈善团体,以满足全球需求。志愿者收到的8马币时薪奖励金是公司感谢他们的额外付出,不应被视为工资,而且在加入自愿计划前已经清楚说明了8马币时薪的奖励金机制(中国东盟报道,2021)。


尽管如此,许多人权组织纷纷批评顶级手套公司“强迫劳动”,让员工受到“无人性”待遇;部分媒体和组织批评该公司的员工宿舍环境糟糕,有些宿舍房间是24人同住;又由于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当局不鼓励员工离开宿舍,而是尽可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使员工们无法保持社交距离。另一方面,不少员工表示厂房提供口罩和洗手液,并在每天进入工厂前测量体温。体温偏高者将不获准工作,并被送去诊疗所直到康复。


国际独立顾问公司Impactt Ltd在2021年3月9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所进行的评估结果,证明Top Glove在生产操作中没有系统性强迫劳动。种植及原产业部拿督Mohd Khairuddin博士表示,该公司也已经采取了美国当局要求的一切必要措施,改善既有的生产操作模式,以确保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但这未能改变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顶级手套公司“强迫劳动”的认定(The Edge Markets,2021b)。


(二)马来西亚FGV、Sime Darby公司棕榈油被抵制事件


2020年9月30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表示,在发现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榈油公司FGV控股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强迫劳动迹象后,将对其棕榈油和棕榈油产品发出扣留令。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称,这项禁令是基于长达一年的调查结果做出。调查显示存在强迫劳动、虐待、欺骗、生理和性暴力,恐吓威胁,扣留身份证件等问题。


2020年10月1日,该公司为其劳工行为辩护,称其对美国当局以强迫劳动为由禁止从该公司进口棕榈油感到失望。此前,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2015年以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逐步纠正其劳工标准,一直践行对尊重人权和坚持劳工标准的承诺,并将继续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交涉,以为公司正名(The Straits Times,2020)。此外,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长沙拉瓦南针对美国禁联邦土地发展局将联土局环球投资控股(FGV)产品一事指出,该部非常关注美国当局因棕油产品生产过程出现强迫劳动的指控。


2020年12月30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正式宣布,即日起美国境内将禁止进口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之一,马来西亚森那美(Sime Darby)种植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棕榈油产品。这是2020年年内第二家遭到美国政府“制裁”的马来西亚棕榈油企业。


(三)泰国椰子产品被抵制事件


2020年7月,动物保护组织——美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公布了一个视频,指责泰国农民奴役猴子摘椰子。PETA的指责,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泰国农民培训猴子,有专门的“猴子学校”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将其培训成摘椰子的劳动工具。其二,泰国农民虐待猴子,非法绑架,剥夺自由活动,还会拔掉不受训的猴子的牙齿。其三,泰国农民剥削猴子,猴子被金属项圈拴住,被迫上下爬树采摘椰子(新浪财经、PETA官网,2021)。


2020年7月6日,泰国商务部长Jurin Laksanawisit否认了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杂志的指控,猴子基本上不会被用于泰国的椰子产业,很早以前,人工就取代了猴子。但是,在一些旅游宣传片里,仍然有一些猴子采摘椰子的画面,这造成了误解,实际上,猴子是在旅游景点,不会受到伤害。他表示:“由于传统或旅游业,使用猴子进行椰子收获与工业规模的椰子收获之间是有区别的。”“在行业层面上使用猴子是无利可图的,他们有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采摘挑选椰子,这样效率更高。”据《曼谷邮报》报道,7月8日,泰国商务部、动物保护机构的官员和椰子产业代表已在曼谷举行了会晤,同意制定措施来确保泰国椰子制品的可追溯性。声明中称,泰国椰子制品的包装上将标有编码,可用于追踪产品的生产地,以确认产品是否来自不使用猴子(monkey-free)的种植园。


椰子农民协会主席Nukul Luk In表示,大多数农民雇佣采摘者拿着插在长杆子上的砍刀来采摘椰子。但仅在一些收获期,才会用猕猴去摘采摘者无法够到的很高的树。所以这个用法很少见(CTV News,2020)。


PETA亚洲高级副总裁Jason Baker表示,在PETA公布了调查结果之后,泰国政府的旅游网站删除了宣传猴子学校的页面,但除此之外“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步骤”来消除猴子劳动。一些政府部门声称猴子没有被用来收获椰子,另一些政府部门则说他们正在努力消除猴子的劳动,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则说用猴子来摘椰子是该文化的一部分(National Geographic,2021)。


美国善待动物组织(PETA)的调查人员在2020年9月至12月期间返回了这些农场。该组织说,他们发现一名农民说猴子被藏起来不让检查人员发现;审计员没有告诉一个农民停止使用猴子;在PETA之前访问过的14个农场中,至少有一半仍在使用猴子;猴子学校和椰子采摘比赛还在继续(Tampa Bay Times,2021)。2021年2月,根据美国善待动物组织亚洲分会(PETA)的最新消息,泰国的农民仍在利用猴子劳动向国际市场供应椰子(National Geographic,2021)。


(四)欧盟对印度尼西亚的“歧视性”棕榈油限制令


2019年初,欧盟委员会计划在2030年之前逐步停止在运输燃料中使用棕榈油,以防止棕榈种植导致森林过度砍伐及气候变化。棕榈油由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经过精炼分提,可以得到不同熔点的产品,分别在餐饮业、食品工业和油脂化工业拥有广泛的用途。棕榈油也可用于制作燃料。


2019年12月开始,欧盟将在接下来五年内对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生物燃料征收高额关税(中国农业信息网,2019)。针对欧盟对棕榈油生物燃料的使用设限,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发布一则声明,表示印度尼西亚已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称欧盟对棕榈油生物燃料的限制不公平。该声明称,印度尼西亚已在2019年12月9日向欧盟提出协商请求,进入诉讼的初始阶段。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Agus Suparmanto表示,这一决定是在科学研究评估并与棕榈油行业协会和企业举行会议后做出的。欧盟方面的限制令影响了世界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据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12月16日报道,印度尼西亚曾多次表示,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对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提出挑战。印度尼西亚还试图与另一棕榈油生产国马来西亚展开合作,反制欧盟的“歧视性”限制令。印度尼西亚对外贸易总干事Indrasari Wisnu Wardhana表示,欧盟的政策不仅会影响印度尼西亚对欧洲的棕榈油出口,还会损害全球棕榈油产品的形象(澎湃新闻,2019)。


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棕榈油相关从业人员高达300多万人,是印度尼西亚的支柱产业之一。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会长哈桑表示,不是像欧盟说的是因为环境问题,仅仅是因为他们本土生产的生物燃料没有市场竞争力(海外网,2019)。


三、东盟产品被抵制的影响


(一)马来西亚顶级手套Top Glove被抵制事件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 2020年7月就曾下令,禁止马来西亚顶级手套的两家子公司的产品进口,理由是涉嫌劳工虐待。如今禁令扩大到源头,即马来西亚的顶级手套工厂。


受全球对一次性橡胶手套的需求强劲及平均售价上涨推动,四大手套股2020年来节节攀升。在消息传出后,顶级手套Top Glove的股价应声下跌近5%。除此之外,截至2021年2月28日,北美市场占Top Glove总销量的22%,收入为101.2亿林吉特,比其报告的24.4亿林吉特高三倍。而净利则从22,211万令吉激增22倍至52.3亿令吉。并且顶级手套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加拿大,在195个出口市场中占27%,该公司拥有50家工厂:分别是马来西亚43家,泰国5家,越南和中国各1家。此次禁令使得出口美国的一次性橡胶手套只能由其位于中国,越南和泰国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继续运送,尽管某种程度上可以缩小出口影响,但CBP的禁令仍然是对该公司该行业的一次打击。


(二)马来西亚FGV、Sime Darby公司棕榈油被抵制事件


FGV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长期面临人权组织对和侵犯劳工权利行为的指控。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棕榈油的两个最大生产国,棕榈油行业经常被西方组织指责森林砍伐以及破坏自然栖息地。目前马来西亚种植园工人里有84%(33.7万人)来自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孟加拉等国。


马来西亚种植及原产业部长拿督莫哈末凯鲁丁表示,美国目前禁止来自FGV控股有限公司(FGV Holdings Berhad)棕油产品,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领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FGV控股有限公司一年仅出口40吨棕榈油,大约12万令吉。若依据FGV控股有限公司300万吨的出口量,美国的进口只占0.0013%(马来西亚东方日报,2020)。此外,交易商表示该事件对棕榈油价格影响甚微,因为买家可以采购其他种植园的棕榈油。


(三)泰国椰子产品被抵制事件


2020年11月,Target宣布不再在其门店销售Chaokoh椰子产品。因为该公司的农场被指控使用猴子劳工,并且无法充分解决所提出的担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10月份的《今日》(Today)报道称,多家零售商放弃了Chaokoh的椰子产品,包括好市多(Costco)、沃尔格林(Walgreens)、狮王食品(Food Lion)、巨人食品(Giant Food)和Stop & Shop(NBC News,2021)。2020年12月,Publix等零售商继续销售Chaokoh的椰子产品,声称收到了“泰国驻美国大使的书面保证,称泰国食品加工商协会已经证实,猴子没有被用于商业收获椰子。”


泰国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世界第三大椰子出口国,2019年的出口量超过500,000吨。印度的Mordor Intelligence公司研究乳制品替代品的市场。该公司研究经理Avinash Desamangalam表示,预计该行业的增长率在未来五年内将增长近一倍。但是,自从PETA首次调查以来,一些椰子基产品零售商报告称其销售额下降了多达30%(National Geographic,2021)。


(四)欧盟对印度尼西亚的“歧视性”棕榈油限制令


据印度尼西亚媒体《雅加达邮报》报道,该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间,印度尼西亚对欧盟的棕榈油生物燃料原料——脂肪酸甲酯出口额在减少。2019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印度尼西亚的脂肪酸甲酯出口额总计约9亿美元,同比相较于2018年下降了约5.6%。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73%的棕榈油都用于出口。但自从受到欧盟棕榈油生物燃料政策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出口贸易已明显受损,库存的棕榈油数量高达数百万吨。据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Indonesian Palm Oil Association)2020年度报告显示,印度尼西亚棕榈油2020年出口量相比2019年大幅减少,其中2020年度印度尼西亚出口棕榈油至欧盟的贸易量减少712.7千吨。


数据来源: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Indonesian Palm Oil Association)《Palm Oil Industry2020 Reflection & 2021 Prospect》


四、东盟产品被抵制的原因


(一)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


1. 人权观


首先,在人权观上,西方强调个人权利,突出个人独立性与个人解放,政府的职责是维护、保护个人的权利不被侵犯。这在西方人权发展史上一直都在被强调着,追求个人自由权利的呐喊声音始终未变,个人权利至上是西方人权的突出 特点(李影,2016)。其次,16 世纪以来,西方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组成的历史洪流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政治迫害以及为免于政治迫害而进行的各类群体斗争。从早期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对各类犹太社区的迫害,到1572年法国圣巴托洛缪事件中极端天主教势力对新教团体的残酷迫害,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激进举动,到德国的俾斯麦政权对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人的持续打击,再到纳粹的种族主义迫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凡此种种,决定了近代以来西方政治运行法则是以反对政治迫害、破旧立新为中心,反对政治迫害既是西方的政治道德原则,也是真实的历史经验(樊鹏,2019)。


而东盟国家的历史很少存在种族歧视主义,也基本没有从政治迫害角度理解的观念。东盟国家的民族、宗教等文化多元,极具包容性,这也是东盟国家的特色之一。反观欧美国家,对内影响西方政治构建,形成以人权为基础的体系,对外持续输出人权并干预其他国家的政治形式与社会形态。


2. 利用舆论扩大影响力


话语理论家乔治·迪林认为:“不能把话语视为一套形式化的、确定无疑的结构,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姚国宏,2014) 所以,在国际社会上,各国的国际表达是带有较强目的性的而非随意的。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外战略自然以维护这一地位为核心。对外传播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且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美国渗透、输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仅是论证自身全球霸权“合法性”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巩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内容(靳晓哲,2021)。


结合马来西亚多家棕榈油企业被抵制事件,马来西亚公司表示一直以来充分尊重、支持和维护《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因此,无论是美国对于马来西亚FVG公司棕榈油的抵制抑或是马来西亚顶级手套的抵制,在国际舆论场近几年持续的关注评价都能够展示出其霸权主义的傲慢,使马来西亚选择根据美国的标准不断改善顶级手套的生产操作制度、纠正劳工标准等。


(二)从现实主义视角分析


1. 权力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 (John J.Mearsheimer)曾有经典名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货币(约翰·米尔斯海默,2014)。权力的来源包括土地和资源等传统因素以及知识体系和国际制度等新兴因素。其中,资源在国际关系中可以被用作为一种有力的政治武器。如石油资源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中东产油国把石油用作国际政治武器,在20世纪70年代发动的石油禁运轰动一时。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以棕榈油大国著称,马来西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塑胶手套生产国,泰国是全球第三大椰子制品出口国。这些具备优势的天然资源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欧美国家也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占据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市场,由此,欧美国家也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采取一些政治贸易行为加以限制与干涉。


2. 产业链


从东盟国家产品被抵制事件可以发现这些产品都是东盟国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以全球商品的供需和贸易来看,这些国家的产量和出口都占据着定价和话语权。


具体而言,顶级手套公司“强迫劳动”的争论由来已久。马来西亚是全球最大的塑胶手套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三,而顶级手套则是最主要的生产商之一,占有全球塑胶手套36%的市场(中国东盟报道,2021)。在泰国椰子制品方面,泰国政府表示,泰国在2019年出口了123亿泰铢(3.95亿美元)的椰奶,包括向欧盟和英国出口22亿泰铢(7100万美元)。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其棕榈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棕榈油相关从业人员高达300多万人,是印度尼西亚的支柱产业之一。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会长表示,棕榈种植者已采用了可持续且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欧盟限制棕榈油的真正目的,是保护欧洲本土的生物燃料供应商,避免他们处于竞争劣势,而不是为了环境保护(澎湃新闻,2019)。从此角度看,不是像欧盟说的是因为环境问题,仅仅是因为欧盟本土生产的生物燃料没有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美国主要的棕榈油进口来源,美联社称,这两国的棕榈油供应量占到了全球消费总量的85%左右。2020年财年,美国棕榈油进口有近三分之一来自马来西亚,价值总额达到4.1亿美元。


因此,无论是这次产品的产量、消费、出口,都占据着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竞争市场,具有这些产品的定价权、具备较强的话语权。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抵制行为不仅从负面新闻影响国家内部的民生问题更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影响。


五、结语


本文以2021年3月的新疆棉花事件为背景,解析马来西亚顶级手套Top Glove被抵制、欧盟对印度尼西亚的“歧视性”棕榈油限制令、马来西亚FGV、Sime Darby公司棕榈油被抵制、泰国椰子产品被抵制等事件的原由,供大家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得出,基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宗教影响,西方和东盟国家的人权观不同。并且欧美国家可通过舆论扩大影响力。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得出,欧美国家为防止东盟国家具备优势资源的产品成为贸易武器等,因而进行自我保护,并就全球商品的供需和贸易来看,采取这些行为来限制东盟国家产品的产量和出口所占据的定价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The Edge Markets,(2021),EVENING 5: CBP: Top Glove products made using forced labour.[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edgemarkets.com/content/evening-5-cbp-top-glove-products-made-using-forced-labour/ [Accessed 29 Mar. 2021].

[2]中国东盟报道,(2021),以“强迫劳动”为名:美国要充公这家马来西亚公司的手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670137679551020&wfr=spider&for=pc,[2021年04月09日]。

[3]中国农业信息网,(2019),欧盟限用棕榈油!最大棕榈油产国印度尼西亚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http://www.agri.cn/V20/ZX/sjny/201912/t20191231_7273218.htm,[2021年04月10日]。

[4] The Edge Markets,(2021),Malaysia has always given priority to good labour practices in all agri-commodity sectors, says Khairuddi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edgemarkets.com/article/malaysia-has-always-given-priority-good-labour-practices-all-agricommodity-sectors-says/ [Accessed 02 Apr. 2021].

[5] The Straits Times,(2020),Malaysia’s palm oil giant FGV vows to clear name after US import ba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se-asia/us-bans-imports-from-malaysian-palm-oil-company-fgv/ [Accessed 30 Sep. 2020].

[6]李影.(2016).中西人权观差异的文化基因剖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223-226.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44.

[7]姚国宏.话语、权力与实践:后现代视野中的底层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2.

[8]靳晓哲.(2021).美国涉疆人权话语的演进逻辑与中国应对.统一战线学研究(02),78-88. doi:10.13946/j.cnki.jcqis.2021.02.007.

[9]香港经济日报,(2021),美歐加英極罕同步針對中國 一文看懂4張制裁令,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913947/%E7%BE%8E%E6%AD%90%E5%8A%A0%E8%8B%B1%E6%A5%B5%E7%BD%95%E5%90%8C%E6%AD%A5%E9%87%9D%E5%B0%8D%E4%B8%AD%E5%9C%8B%20%20%E4%B8%80%E6%96%87%E7%9C%8B%E6%87%824%E5%BC%B5%E5%88%B6%E8%A3%81%E4%BB%A4,[2021年04月11日]。

[10]海外网,(2019),欧盟将逐步禁用棕榈油生物燃料 印度尼西亚:全因他们没有市场竞争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765835125025488&wfr=spider&for=pc,[2021年04月12日]。

[11]澎湃新闻,(2019),印度尼西亚就棕榈油问题向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称“限制令”不公平,https://www.sohu.com/a/360786929_260616,[2021年04月13日]。

[12]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13]马来西亚东方日报,2020,原产部:美禁FGV棕油产品 对大马棕油领域不大影响,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news/nation/2020/11/05/373431,[2021年04月15日]。


文章来源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

浏览次数:889152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