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是一带一路之东盟国家的重要渔业产区,海域辽阔,海岸线长约2705千米,东侧的泰国湾和西侧的安达曼海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洋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有小沙丁鱼、羽鳃鲐、青干金枪鱼、马鲛鱼等,底层经济鱼类有大眼鲷、金线鱼、狗母鱼、石首鱼等,另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生物如对虾、梭子蟹、乌贼和鱿鱼等。
泰国渔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小规模、沿海传统捕捞发展成为部分机械化、深海大规模作业,从单纯的捕捞发展成为捕捞和养殖并重的大型商品化生产。泰国是世界市场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也是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世界十大渔业生产国之一,其中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
一、泰国渔业现状
1.渔业产量
根据泰国相关渔业部门的统计,2015年泰国全国的渔业总产量为243万吨,主要为鱼类、虾、贝类及海草等。其中捕捞产量约为150万吨,占比61.73%,养殖产量约为93万吨,占比38.27%。在养殖总产量中,沿海养殖总量为51万吨,占比54.84%,淡水养殖总量为42万吨,占比45.16%。
在沿海养殖总产量中,按照分类,虾类比重最多,约29.48万吨,占比58%;贝类次之,约19.44万吨,占比38%;鱼类占比最少,约1.95万吨,占比4%。主要的商业养殖品种,虾类为白对虾和黑虎虾,贝类为贻贝和牡蛎等,鱼类为海鲈和石斑鱼类。在其他商业品种中,鱼类还有遮目鱼和军曹鱼,蟹类有青蟹和蓝色梭子蟹,海草类有海葡萄和海白菜。
2.水产品消费
近年来,泰国的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包括水产养殖和野生捕捞)约30千克。其中内陆省份的人均年消费量为28.8千克,92.5%为鲜鱼,罗非鱼是首选淡水鱼(29.6%),其次是泰国银鱼(16.3%)和纹鳢(15.4%)。沿海省份居民人均消费量远高于内陆地区,平均45.21千克,其中81.2%以鲜鱼形式消费。以渔业产量来计,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约81%用于人类消费,其余19%的产量则加工成动物饲料。就海洋鱼类而言,约22%是杂鱼,用于非食用目的,其中大部分用于鱼粉行业。
二、泰国养殖工程发展现状
虽然泰国整个渔业产量以海洋捕捞为主,但是产值高则是沿海养殖产业,主要养殖品种为白对虾和黑虎虾,还有蚌和牡蛎;鱼类则是以海鲈、石斑鱼和金鼓鱼为主,此外还有观赏鱼、海参、海草养殖等;梭子蟹养殖也有涉及,但是尚未达到大规模生产。在工厂化养殖方面,南部宋卡府进行了高密度养殖海鲈,南部港湾另有工厂化养殖鲍鱼,但养殖规模及产量均较我国低。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泰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主要在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以海鲈的繁育及养殖、罗氏沼虾的繁育及其他品种的养殖等为主,但规模及现代化程度较低,仍基本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其中,在渔业装备方面,目前仍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及设施设备,养殖效率不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方面,主要采用无设备的设施型系统,固体颗粒物去除效果差,增氧效率低,养殖密度难以提升,投入与产出比较低。
以宋卡沿海水产养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循环水养殖基地为例,该基地总占地约10亩,以白对虾、罗氏沼虾的繁育为主,同时涉及海鲈、观赏鱼、金鼓鱼的繁育与养成。但因受技术及资金方面的限制,所有系统均采用设施型循环水模式,以海鲈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例,养殖池为混凝土形式,直径5米,边深2米,中间深2.5米,单池有效养殖水体为35米3,单套系统8个鱼池,很大循环量为130米3/时,该系统水处理环节亦采用土建形式,矩形隔断式布置,物理过滤采用40微米直径的滤布,人工定期反冲洗,生物处理采用固定填料,曝气采用空气管路配合气石,在50厘米水深的位置进行曝气,养殖密度为10~12千克/米3。整个系统养殖效率较低,在基本无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用电成本占比30%(电价4泰铢/度),饲料成本占比40%。
2.鱼排式网箱养殖模式
鱼排式网箱养殖在泰国属于分布较广的一种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内陆湖及入海口区域,以淡水养殖及淡海水养殖为特点,因技术难度较低及自然条件良好,深得当地渔民推崇,应用较普及。鱼排式网箱的分布水域水深均较浅,平均仅2~4米,养殖品种以海鲈、金鼓鱼等为主。
以鱼排式网箱养殖为例,其养殖形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网箱布置在沿岛周围,养殖品种以海鲈为主,鱼苗由当地渔业机构供给,平均养殖水深2米左右,网箱尺寸为5米×5米,网箱底部坐落于湖底,养殖周期通常为两年,从10克/尾左右的鱼苗一直养殖到2~3千克/尾时出塘,整体养殖设施较为简单,但依托于较好的自然环境,每年仍有不错的产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养殖年限增多及气候的变化,过分依赖于自然环境仍给当地养殖户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网箱底部紧贴湖底,多年的养殖使大量的污物沉积,养殖水质恶化,尤其在5-8月水体不流动时缺氧情况严重,大个体海鲈更容易死亡;在11-12月雨水较多时湖水颜色变深,湖水盐度变化较大,营养物质增多,容易滋生寄生虫,海虱等大量暴发。
3.对虾池塘养殖模式
泰国是全世界很大的对虾出口国之一,对虾亦是泰国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个体肥大鲜美,尤以“虎皮虾”驰名世界,适宜加工出口,主要出口目的地为美国、日本、欧盟等。泰国每年出口的冻虾超过20万吨,约占环球总产量的32%,成为世界优质冻虾出口国。泰国的对虾池塘养殖模式自2003年开始广泛普及,而后其对虾产量迅速实现提升,发展速度很快,单养和集约化的池塘养殖模式开始盛行。
以宋卡某对虾养殖企业为例,该养殖场属于私人经营性质,总水面约25亩,其中养殖水面为9.3亩,水深60~80厘米。对虾养殖池铺设地膜,通常采用0.75毫米厚度的规格,使用寿命可达10年,池塘曝气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同时设置有池塘清污机,定期吸出池底排泄物等形成的淤泥类物质。为抑制塘中浮游植物生长,养殖水体需添加净水剂及抑菌剂。采用抛撒式投饵机投喂,人工拉网捕捞。该养虾场的养殖密度约为25万尾/亩,受益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海水盐度20,每年可出虾3次,每次17~20吨。养殖周期一般为90天,出塘时常规规格基本为60~80尾/千克,加长养殖周期一般可养到35克/尾(15头)。
三、思考与建议
1.泰国渔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泰国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独特的社会资源,掌握泰国渔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中泰两国渔业产业发展和贸易互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中泰两国渔业互补性极强,虽存在竞争性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但整体来说合作潜力大,前景广阔,其均具有庞大的渔业人口,合作对提升渔民收入、加强贸易需求十分有利。同时,开展和实施渔业装备科技国际合作,具有非敏感性、产业资源互补性和产业需求共同性。我国已在设施养殖装备技术、健康养殖的系列技术等相关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议在养殖技术及养殖装备领域与泰方开展长期援助与合作,如在循环水养殖领域、池塘生态化领域、加工领域等。
2.对泰国养殖产业开展技术援助
泰国在传统渔业的改造、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对虾养殖业、循环水养殖业以及水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均有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技术力量和水平相对较弱,仍面临集约化不足、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价格不稳定等问题。如在循环水养殖领域,泰国多个养殖发展与研究中心均有所涉及,但其目前对技术的掌握还属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设备化、智能化程度低,操作经验不足,管理不规范,过度依赖自然环境。尤其在苗种繁育方面,亲鱼培育及产卵孵化环节未能有效地进行人为调控,只是依赖自然繁衍及季节气候进行天然产卵孵化,在后续育苗及养成阶段缺乏系统性考虑,因此亟须我方进行技术与设施支持
文章出处:环球印象泰国事业部(www.zcqtz.com)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