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与南非、斯威士兰、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坦桑尼亚六国接壤,是东南部非洲重要的出海口。全面分析莫桑比克对外经济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对了解中国在其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挖掘中莫双边经贸合作的潜力、促进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一、经济基础较弱,但发展前景良好
因受连年内战的影响,莫桑比克独立后经济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外资流入基本停滞不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发展长期陷入困境。莫桑比克政府从1987年开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并调整汇率、货币和税收政策,以稳定经济发展形势。1992年实现和平以来,莫桑比克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经济得到较快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UNC-TAD)统计,1992-2009年间,莫桑比克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8.26%。莫桑比克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由1997年69%下降到2009年55%。国际金融危机对莫桑比克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经济增长率下滑到4.3%,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抵御危机影响,莫桑比克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促进旅游、农业、能源矿产等具有较大潜力的行业发展,使经济快速回升。2010年,莫桑比克经济增长率达6.5%,高于撒哈拉以南地区5.9%的平均增长水平;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6%,超过原计划的10.7%;政府预算赤字由2009年45.61%下降到41.03%。
尽管莫桑比克经济增长和减贫战略取得较大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莫桑比克一半以上的国家财政预算要依赖国际援助弥补,大多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减贫仍然是政府的最大目标。尽管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莫桑比克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2.7%,能源、水、电、粮食的价格迅速攀升,引发居民骚乱。此外,莫桑比克国内文盲率超过40%,超过74%的莫桑比克人喝不到清洁饮用水,每1000个莫桑比克人中仅有3名医生和21名护士。尽管新生儿死亡率在迅速下降,但2009年莫桑比克的新生儿死亡率仍然高达8.96%,2010年艾滋病感染率也高达11.5%。上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短期内很难改善。
从中长期来看,莫桑比克拥有多样化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一)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莫桑比克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但目前仅有12%的可耕地被耕种,大量耕地有待开发。主要农产品有腰果、棉花、甘蔗、烟叶等。莫桑比克的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盛产对虾和贝类水产品。林业资源约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北部盛产黑檀、红木和橡木等珍贵木材。此外,莫桑比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提高潜力大,是东南部非洲有可能成为粮食净出口的国家。
(二)拥有开发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优势。
莫桑比克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生态资源,长达2630公里的热带海岸线和大量原始海滩,生物种类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马普托走廊、姆特瓦拉走廊、赞比西走廊和卢邦博空间发展项目等大型项目的陆续实施,以及国际航班的增加,莫桑比克旅游业发展潜力将得到快速提升。
(三)能源矿产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莫桑比克拥有丰富的煤炭、铝、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其中,钽矿储量居世界第一,钛储量600多万吨,煤炭储量估计超过230亿吨,可能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莫桑比克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赞比西河上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为非洲第一大发电站。随着全球对能源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和价格上涨,上述资源对刺激莫桑比克经济增长、解决周边国家能源短缺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除上述行业发展优势外,莫桑比克还拥有马普托、贝拉和纳卡拉三个大型港口、七个中型港口,以及一些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走廊,是东南部非洲国家,尤其是内陆邻国的重要出海口。作为最不发达国家,莫桑比克还拥有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优惠待遇。上述优势使其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援助资源,同时也从转口贸易中获益。随着莫桑比克持续贯彻稳妥务实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外国投资和援助资金的持续流入,莫桑比克在自身经济领域的增长潜力将逐渐发挥,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非盟等区域组织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二、国际援助规模扩大,资源趋于优化配置
莫桑比克结束长达16年的内战后,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随后的几年,特别是1994年第一次民主选举以来,莫桑比克的政治形势逐步改善,许多国际援助机构承诺支持其经济发展,帮助恢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和创造就业机会。国际援助对莫桑比克战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当前,尽管经济形势较好,莫桑比克仍然严重依赖国际援助。2009年,莫桑比克接受的国际援助占其政府预算的57.4%。
(一)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