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地质特征
几内亚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主体位于西非克拉通东南部,境内出露主要地质单元包括古太古代变质杂岩、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古元古代比里姆岩系(Birimian)与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的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地层、岩浆岩。区内地质构造及成矿作用复杂,主要受四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分别称为里奥尼造山运动(Léonien)、利比里亚造山运动(Libérien)、伊伯尼安造山运动(Eburnéen)和泛非造山运动(Pan-Africamovement)(表1)。重要矿产除铝土矿与古生代和新生代长期风化剥蚀、机械沉积作用有关外,其他矿产均受克拉通演化和四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元春华等,2012)。古太古代变质杂岩与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构成区内古老变质结晶基底。古太古代变质杂岩分布相对较少,为区内最古老的岩石组合,主要包括利比里亚(liberian)花岗片麻岩类和深变质的石英岩、磁铁石英岩及少量的基性-超基性岩石,共同构成区内早期花岗-绿岩带。
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是几内亚出露的最重要地质单元,绿岩带为一变质岩石序列,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呈带状分布于变质深成侵入体中,侵入杂岩主要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混合花岗质片麻岩及混合岩等,构成花岗-绿岩地体,发育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金矿化。主要岩石类型为片岩、变质变粒岩、石英岩、磁铁石英岩和含铁石英岩等。利比里亚造山运动对前期形成的各地质单元进行了强烈的构造-变质作用改造,普遍发生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在构造热液的参与下形成较富的热液型金矿。这一时期也是几内亚铁矿的重要成矿期,形成了著名的宁巴山-西芒杜铁矿带。
古元古代早期形成一套钙碱性-碱性尼亚尼(Niani)火山杂岩体,之后在锡吉里盆地沉积了比里姆岩系(Birimian),分上、下两部分:下比里姆系主要由变质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上比里姆系主要由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伊伯尼安(Eburnean)造山作用使比里姆岩系形成北北东-南南西向的褶皱,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岩石普遍发生片理化改造。古元古代中晚期,伊伯尼安(Eburnean)造山运动持续影响,造成同构造期花岗岩类侵入,形成微晶奥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并对利比里亚地盾边缘进行了叠加改造。随着造山作用减弱,辉绿岩脉侵入,在剪切构造和岩浆作用共同控制下,比里姆岩系发生金矿化作用,形成了热液型金矿化(古方等,1998)。伊伯尼安造山期的金矿化是几内亚具有经济价值的金矿化之一。
中-新元古代,陶德尼盆地开始接受沉积,形成早期盖层覆盖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主要为一套基本未变形、厚度达数千米的砂质、粘土质沉积物,底部为巨厚砾岩,含有的叠层石和疑源类化石指示其时代为新元古代。
新元古代早期,陶德尼盆地沉积作用逐渐结束,新元古代晚期泛非造山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是以构造-热事件为主要形式的地壳运动,并引起本区前寒武纪地质体发生广泛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同时伴有深熔浅色脉体和深熔花岗岩侵入,基性-中性火山岩及科马提岩喷发,形成花岗岩(614~530Ma)、辉长岩、伟晶岩等。
晚古生代,陆源碎屑岩覆盖于西部基底之上,基性侵入岩及玄武岩广泛分布。二叠纪-侏罗纪,岩浆活动形成的脉状及层状玄武岩与超基性岩(145~290Ma),是红土型铝土矿的主要成矿母岩。岩浆活动在白垩纪形成的金伯利岩岩脉和火山角砾岩筒是金刚石赋矿岩体,年龄约为120Ma。新生代,几内亚西部沿海岸线发育新生代海相沉积物和现代河流冲积物,通过机械搬运沉积形成金和金刚石砂矿。
2、矿产资源
几内亚矿产资源丰富,铝土矿资源量达400亿t,Al2O3品位58%~62%,富铝、低硅、易采选。铁矿资源丰富且品位高,资源量200亿t,东南部的宁巴山和西芒杜铁矿均为世界级铁矿床,品位(TFe)达66%~68%。金刚石资源量4000万ct、金资源量70万t、镍资源量约18.5万t(表2),还有铜、铀、钴、铅、铬、锌、锡、铂等矿产(图1)。
2.1 铝土矿
几内亚铝土矿探明储量290多亿t,居世界第一位,主要产区分布于东部草原区过渡带、西部富塔-贾隆高原、大西洋沿海平原和几内亚中部。成矿母岩主要为古生代沉积岩和侵入其内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