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泰国投资案例:闯关泰国的全球化样本——顺威

优投会员

发布时间:2022-08-19

关键字: 海外投资工厂建设人才培养本地化东南亚

在泰国管理工厂3年,张国生如今已经熟悉了怎么和泰国工人打交道。

现场培训沟通不畅,他就将生产动作整理成中泰双语,编成教材并拍成视频;员工随意散漫,他就培养泰国主管,用贴近泰国人的方式管理基层员工……这都是他在泰国管理工厂这几年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张国生供职的顺威股份(下称“顺威”)是一家顺德企业,主要给空调、家电企业配套生产风叶。2017年,顺威在泰国建成其海外首家工厂。之后,张国生被外派到泰国管理这家工厂。

顺威在泰国建厂的初衷,是跟随客户的步伐。近年来,海尔、三星、大金等下游家电龙头企业纷纷到东南亚设立制造基地。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就近服务好客户,顺威也在泰国启动了工厂建设。用顺威副总裁范瑞强的话来说,“这是件双赢的事”。

然而真正落地泰国后却发现,工厂要实现盈利,还要闯过不少“难关”。当地“零经验”员工的培训、品质的达标、产能的爬坡、接单量的稳定……难题环环相扣,而且都无法直接套用国内工厂的生产管理经验。解决困难,只能靠因地制宜、各个击破。

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开放发展的脚步。“泰国只是个窗口,我们希望以此为支点深化产业链全球布局,未来向整个东南亚甚至更广阔的市场扩展。”范瑞强说。

“入乡随俗”的管理启示

外派这件事对张国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去顺威的泰国工厂前,他曾供职于富士康,并被派到越南驻扎了3年。两个国家都属于东南亚,但风土人文与员工特性却仍有诸多差异。“泰国员工更‘佛系’,更随意,有时候员工有事,可能说不来上班就不来了。”张国生说。

管理顺威泰国工厂的这三年,研究泰国员工特点、因地制宜地管好并用好泰国人,成了他潜心修炼的一门功课。因为在这方面,他遇到过的棘手问题并不少。比如,让泰国员工接受加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次磨合后,他总结的一条最有效经验就是,一定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来管理海外员工,而是要入乡随俗。

顺威在筹建泰国工厂之初,专门去中资企业集中的泰国罗勇工业园做过调研。当时得到的一条反馈是,泰国人比较随意、又很少受到专业训练与工业化熏陶,因此让泰国人做基层工作、中国人做管理层,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张国生却发现由于文化差异,管理层的很多政策由上至下的推进并不顺利。“有时我们做事比较急,泰国人却很和缓,矛盾就容易产生。”后来,他开始培养泰国中高层,让泰国高管面对、管理泰国员工,效果更好,员工更守纪律。“我们在泰国有五六个制程,现在几乎每个制程都有一名泰国主管。”

而与员工管理比起来,员工培训则是一件更为迫切的事。

自2017年投产后,顺威的泰国工厂在头三年都处于亏本状态,直到2021年才开始盈利。而员工技能生疏限制了产能和接单量,是主要原因之一。

“那时员工定向培训才刚开始,客户对你新工厂生产品质和交付能力的信心还有待建立,给你的订单量也是逐步提升的,因此盈利情况也是逐步改善的。”范瑞强说。

为了让员工技能早日提升、达标,张国生可谓“煞费苦心”。

据他观察,泰国没有技校培训,很多员工技能一片空白,培训必须“从头开始”。一开始,由于翻译不到位,对泰国员工的现场技能传授非常不顺利,“都是口头讲,很多东西也没表述清。”

后来顺威又从顺德总部向泰国工厂增派了5名员工,由中国人牵头确认专业术语的翻译,将所有作业动作整理成中文和泰文两种语言,甚至编成泰语教材、拍成视频。这样的教育更方便泰国人理解。

学会了技能,工人效率不高又成了一大困扰。顺威很快引入中国企业惯用的激励机制:先对工人每小时的劳动量进行摸底,得出一个平均值。以这个平均值为基准,工人劳动量超过平均值,将获得额外激励。超出部分越多,激励力度越大。这调动了泰国员工积极性,解决了效率不高的难题。

而在降低对泰国人工的依赖、减少人力投入与人为不确定性上,自动化带来了更多曙光。在泰国这个东南亚国度,“机器代人”的大潮已经开始涌动。在顺威泰国工厂,从国内运到当地的自动化设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

浏览次数:131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