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联邦共和国位于东南亚西端,是东盟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陆地面积为677000平方公里,1/4的土地适合发展种植业。缅甸可耕地面积广大,土地平整,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因而缅甸素有“稻米之国”美誉。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3种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食用大米,世界上95%的大米为人类所食用。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大米与粮食安全和营养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2亿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水稻产业。全球大米生产主要集中在15个国家,大部分在亚洲。亚洲的大米产量和消费量最高。大米占缅甸人总卡路里摄入量的95%。虽然该国长期以来受到国内政局不稳的负面影响,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缅甸一直保持水稻生产大国地位。在2021年2月政变发生之前,当局大力发展经济和对外关系。缅甸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也为水稻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缅甸再次成为国际水稻出口主力军,并被视为水稻强国泰国的最大竞争国之一。中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奠定深厚基础。中国是缅甸最主要进出口贸易伙伴,稻米是缅甸出口到中国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基于此,本文就当前缅甸水稻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缅合作的角度探讨缅甸水稻产业如何取得长效发展,从而确保中缅水稻产业链的顺畅和人民的粮食安全。
1 缅甸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缅甸经济基本面
缅甸政局的跌宕起伏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一直限制着该国经济发展。1987年,联合国宣布缅甸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1年新政府执政后,经过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缅甸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止2021年,缅甸在过去五年中实现了5.8%的平均增长率。2019—2020财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实际GDP增长3.2%。2019—2020年,农业占比为21.0%。缅甸目前与100多个国家进行货物贸易。缅甸和亚洲的比例为84.2%,其次是欧洲的11.3%。所有其他区域集团在贸易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3.8%或更少)。缅甸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都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和缅甸有边贸的国家是孟加拉国、中国、印度、泰国和老挝。缅甸主要出口产品有大米、绿豆、玉米、芝麻和生橡胶等。鉴于缅甸拥有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该国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缅甸的农业生产率很低,农业收入在亚洲排名靠后。
1.2 缅甸稻米产业总体概况
缅甸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大米产业发展趋于平缓。尽管如此,水稻仍然是该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经济规模最大、地位最为重要的作物。缅甸稻作历史悠久,水稻产业重要性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东南亚特别是缅甸主导了全球大米市场。战争结束后,缅甸的大米出口大幅减少。但近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稻产业显现出振兴迹象。缅甸优质水稻资源丰富,香米品牌“博山香米”也渐渐树立起良好口碑。2011年,“博山香米”获得了世界最佳大米奖。缅甸水稻产业目前仍停留在传统阶段,与东盟其他国家相比,缅甸的杂交水稻种植发展缓慢,水稻产量较低,水稻增产的潜力巨大。但正因为缅甸受到生产方式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说明缅甸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缅甸当局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外商到缅甸投资水稻产业。但在2021年2月1日,缅甸再次发生政变,军政府重新执政使缅甸水稻产业走向尚不明朗。
2 缅甸稻米产业发展变化特征
2.1 产量稳中有降,出口井喷式增长
水稻产业关乎到缅甸人民的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改善。水稻无疑是当地重要性排名第一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的一半,不仅能满足当地消费需要还能出口创汇。2011—2020财年期间,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整体较为平稳,增减呈现不规则变化。平均单产为3.88t/hm2,最高单产3.97t出现在2015—2016财年。水稻面积维持在700万hm2以上,平均总产量为2791万t。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均是近十年最低点,主要原因是依靠水坝灌溉的稻田面积减少。2015—2019年,缅甸实行了国家出口战略计划,鼓励大米等商品出口。当局出口导向政策效果明显,从2016年开始大米出口量和出口额井喷式增加,并逐年增长。2019—2020财年出口额相较2010—2011财年增幅为393%;出口量增幅达到477%。缅甸出口的大米品种多为低值的碎米和白米。缅甸的大米比来自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等品质的大米更便宜。出口业时下面临着质量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