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中国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水平、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有目共睹。这其中,由国企央企组成的“国家队”发挥了挑大梁的作用。
而央国企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有其深远的历史脉络的。准确地说,“国家队”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开拓,其实已经持续了40年。
1982年初,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从中国水利水电领域的高校河海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水利部工作。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国家在打开大门,引进西方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在组建“国家队”走出去。1983年,国家主要工业部委纷纷成立对外窗口公司走向国际市场,产生了当时著名的“八大外经公司”(如:建设部的中建总公司、交通部的路桥和港湾公司、水电部的中水对外公司,铁道部的中土公司等)。这些公司成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1. 为国家挣外汇。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急需大量外汇;
2. 学习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国际工程承包业在全球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而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向市场经济,且这个领域当时基本被西方国家所垄断,亟需开拓和学习;
3. 为开拓和布局国际市场。由国家队率先迈出中国产业能力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在竞争打拼中提升相关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以“八大外经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几乎都是由各大部委外事司援外项目管理处成立。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就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而“外援”行动是各部委的外事司负责的。不同的是,1983年出现的这批外经公司和过去的援外性质截然不同,他们走出去为的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国家获取经济效益。
当时虽然国家还比较穷,但“国家队”走出去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积累了很多大工程建设经验,“国家队”走出去以后发现自己工程建设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不亚于西方,有些甚至比当时的西方同行还要好;其次,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工资相对于西方项目管理层低很多,项目有成本优势;最后,中国团队吃苦耐劳,经常加班加点,极具竞争力。
当时“国家队”的短板是对国际竞争比较陌生,不了解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应该怎么做,尤其在招投标、索赔、伸张权益这方面懂得很少。所以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