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融合的趋势下,海外并购成为企业快速扩张的常用策略。然而,尽管这一策略充满了诱人的前景,但海外并购的征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的尝试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这些失败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分析这些失败案例,并探讨并购失败的一般性原因,以期为未来的海外并购提供指导。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能源企业收购澳大利亚煤矿项目
失败原因:环保评估不足,市场调研不深入,政治风险。
案例二:某家电企业收购德国家电品牌
失败原因:文化差异,技术评估不足,管理层沟通不畅。
案例三:某通信企业收购美国芯片公司
失败原因:政策限制,技术转移风险,并购策略失误。
企业并购失败的一般性分析
01 企业整合问题
并购后,企业需面对战略、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挑战。企业文化的整合尤为关键,它直接影响员工的接受度和企业效益。
02 决策不当
企业在并购前可能未充分分析目标企业的潜在成本和效益,或高估了并购后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导致失败。
03 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在竞购过程中,股票价格可能被抬高,增加了收购成本,有时导致企业退出竞购或支付过高的费用。
建议
1.市场与文化调研:企业在海外并购前应进行深入的市场和文化调研,以降低市场风险和文化冲突。
2.技术与政策评估:加强技术评估,确保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并重视政策风险,与目标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良好沟通。
3.整合能力提升:提高企业自身的整合能力,确保并购项目顺利推进。
4.审慎决策: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应避免草率和过度乐观,进行细致的成本效益分析。
5.合理定价:在并购过程中,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避免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
前车之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九大失败案例
案例一: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
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中投公司在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2007年底,中投公司又购买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86%。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此外,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发行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拖累被冻结资金高达 54亿美元。
案例二:中铝收购力拓
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以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 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一直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澳洲以及西方国家是否放行,是观察西方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中铝显然是低估了政治干预的影响力,没有汲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案例三:平安投资富通
2008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斥资约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38.7亿元购买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4.18%,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少对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估计,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中国平安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案例四:TCL收购汤姆逊
2004年7月,TCL多媒体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同一年,TCL集团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结果前者持续亏损,后者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导致TCL集团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欧洲的运营成本高、尤其是员工成本很高,而彩电行业一直处于低利润时期;另外在欧洲,液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方,但是TCL集团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显像管电视机,欧洲市场已经为TCL集团带来了24亿港元的损失。
案例五:中海油并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